Technical Articles

技术文章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EQCM揭示锌电钒氧化物正极失效机制及质子储能机制

EQCM揭示锌电钒氧化物正极失效机制及质子储能机制

更新时间:2025-05-24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25

用户成果|上海交通大学杨晓伟/同济大学赵晓莉/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刘聪聪ACS Energy Letters: EQCM揭示锌离子电池钒氧化物正极失效机制及质子储能机制

图片 1.png

 

背景知

水系锌离子电池(ZIBs)因高安全性、低成本等优势成为储能领域的研究热点,但钒基正极材料存在严重的容量衰减问题。传统观点认为Zn²⁺嵌入引发的结构坍塌或副反应是主因,然而近年研究发现,H⁺可能主导电荷存储过程,但其与容量衰减的关联机制尚不明确。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杨晓伟/同济大学赵晓莉/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刘聪聪团队Probing Capacity Decay in Vanadium Oxide Cathodes of Aqueous Zinc-Ion Batteries Using Operando EQCM-D"为题在《ACS Energy Letters》上发表相关研究进展。

研究方法

研究团队通过QSense耗散型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(EQCM-D)实时追踪钒氧化物(V₂O₅)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质量变化与离子扩散行为,结合纳米改性策略(V₂O₅@PEDOTVOP)抑制材料溶解。
EQCM-D核心作用:

1. 实时质量监测:精准量化H⁺嵌入/脱出引起的电极质量波动,揭示V₂O₅溶解与OH⁻积累的直接关联(图1d-e)。

图片 2.png

2. 电荷载体鉴别:通过理论质量变化与实际数据的对比,证实H⁺是主导电荷载体(图2c-d),Zn²⁺仅参与副反应生成Zn₃(OH)₂V₂O₇等产物。

图片 3.png

3. pH动态解析:调控电解液pH4.3→1.0),发现低pH加剧材料溶解,验证H⁺嵌入诱导的局部碱性环境是容量衰减根源。

实验结果与分析

1. 容量衰减机制

商用V₂O₅2 M ZnSO₄中循环后容量损失达71.7%EQCM-D显示其质量持续下降(图1d),归因于H⁺嵌入后OH⁻积累引发的V₂O₅溶解(反应式:V₂O₅ + 4OH⁻ → 2VO₃(OH)₂⁻ + H₂O)。

2. 纳米片改性效果

VOP电极通过PEDOT插层抑制OH⁻聚集,循环20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8.2%(图1l),质量变化可逆性显著提升(图2a-b)。


 

图片 4.png

图片 5.png


 

3. 充电机制的理论计算

理论计算显示H⁺嵌入能(0.13 eV)远低于Zn²⁺0.48 eV),且EQCM-D数据证实H⁺贡献超90%电荷存储(图2c)。

结论与展望

本研究通过EQCM-D技术首  -  次明确H⁺主导的嵌入机制是钒基正极容量衰减的核心因素,并提出纳米片改性策略有效抑制溶解问题。该成果为高性能水系锌离子电池设计提供了新思路,未来可拓展至其他质子敏感型电极材料的优化开发。

基金支持
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2222580122178217W2441009)。

原文

htt ps: //doi.org/10.1021/acsenergylett.5c00901


400-833-6968
欢迎您的咨询
我们将竭尽全力为您用心服务
关注公众号
版权所有 © 2025 佰奥林(上海)贸易有限公司  备案号:沪ICP备18035521号-3

TEL:18612271669

关注公众号